“冯玉祥真救过他的爱将吗?还是只是做做样子?”诚信双盈
关于这个问题,很多人的看法都不同。有人信他拼尽全力,有人冷笑他装模作样。真相到底什么样?今天咱们不绕弯子,直接扒开1934年那场生死营救的底牌。
1934年11月,天津法租界一间普通旅馆。吉鸿昌正和抗日志士密谈,殊不知很快吉鸿昌要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带走。大门突然被踹开,特务冲进来,二括不说直接把他按在地上。
吉鸿昌没挣扎,眼神里全是怒火,但又无可有奈何。为什么愤怒?很简单,吉鸿昌他不是怕死,而是不甘心死在自己人手里,这样就真的太不划算了。那么吉鸿昌,为何会被特务找上门来?很简单吉鸿昌刚在察哈尔拉起抗日同盟军,公开骂蒋介石“不抵抗就是卖国”,这等于往枪口上撞,试问如果你是老蒋你能不能坐视不管?
吉鸿昌被抓住的消息传开,全国震动。要知道当时的吉鸿昌并不是普通军官,他可是的爱将,担当宁夏省主席。他16岁当兵,从大头兵干到宁夏省主席,全靠战功。西北军散了以后,昔日兄弟纷纷投蒋,只有吉鸿昌死心塌地跟着冯玉祥。别人喊“焕公”是客套,他喊是真心。但吉鸿昌的这份忠,却成了催命符。
蒋介石最恨不听话的人,特别是吉鸿昌这种既不听话,又有权力的人。吉鸿昌不仅不听话,还拉队伍打鬼子,等于当众打脸。杀心一起,密令下达:必须除掉。
而此时的冯玉祥早已失势,在泰山隐居起来。表面看是养老,实则被监视。可一听吉鸿昌被抓,他立刻叫来心腹邓哲熙:“马上去北平!不惜一切代价救人!”语气急得发颤。这不是演戏,是真急。他知道,吉鸿昌一旦落到蒋手里,活不过几天。
邓哲熙奉命到北平后立刻展开行动,找律师、托关系、联系报馆、发动学生。邓哲熙把吉鸿昌如何抗日、如何拒当汉奸的事迹全抖出来,他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发动群众的力量。舆论迅速发酵,“救吉鸿昌”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。连外国记者都追问:一个抗日英雄,为何要被自己人枪毙?显然邓哲熙的舆论战非常成功。
而此时的冯玉祥自己也没闲着诚信双盈,他翻出老关系,挨个联系李烈钧、程潜、于右任这些国民党元老。亲笔写信,字字恳切:“鸿昌虽言辞激烈,然赤心为国,望诸公念其忠勇,留其一命。”结果呢?国民党元老们嘴上答应,转身对蒋介石唯唯诺诺。没人敢真出头,老蒋的权势早已压过一切,如果和他对着干,结局非常凄惨。
高层路线走不通,冯玉祥转头找西北军旧部,那么当时冯玉祥又是怎么做的呢?冯玉祥知道,此时的主政山东,坐镇察哈尔,两人兵强马壮,最有资格保人。冯玉祥让邓哲熙私下传话:“只要你们肯开口,鸿昌就有救。”
只不过,很快韩复榘推脱说:“风声太紧,我不好说话。”
而宋哲元呢?他则是直接装失联。
他们和吉鸿昌早有嫌隙,嫌他太刚、太直,不懂“官场规矩”。更怕的是,如果真的替他求情,一定会引火烧身,不但救不了他,反而会连累自己,像这样的事情他们可不敢做。旧情在利益面前,一文不值,更何况说不定还会连累他们自己,因此他们二人都算是搪塞过去,不肯帮忙。
冯玉祥得知后,在院子里站了一整夜。没说话,眼神空得吓人,就像被人下了降头一般。那种无力感,比战败还痛。不是没努力,是整个系统都在吞噬忠良。
最后,他做了这辈子最难的事——亲自给蒋介石发电报。
冯玉祥为何敢给老蒋联系呢?原因也非常简单,冯玉祥和蒋介石曾是结拜兄弟,后来反目成仇,彼此视为死敌,因此他们二人之间,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点关系。如今,他却要低头求这个“义弟”饶命。电报里几乎用尽所有谦辞:“委员长钧鉴,鸿昌虽愚,然心系家国,伏乞宽宥,以全忠义……”
这封电报,写得卑微,也写得悲壮。一个曾经能呼风唤雨的军阀,为了救一个部下,甘愿放下所有尊严,由此来看,冯玉祥也确实已经尽力了。
蒋介石没回电。他早就签了处决令。
在1934年11月24日,北平天桥刑场。吉鸿昌穿旧军装,昂首挺胸。临刑前高呼:“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!国破尚如此,我何惜此头!吉鸿昌这话里有话,显然此时的他已经是无人能救。”
枪声响起,39岁英魂陨落,就这样吉鸿昌被枪杀。
泰山脚下,冯玉祥接到电报时手在抖。他没哭,但闭门数日,再没提“复出”。抗战全面爆发后,他第一个站出来呼吁“停止内战,一致对外”。显然此时的冯玉祥已经拿定了主意,认清了是非。冯玉祥组织募捐,上街演讲,奔走呼号。很多人说,他是在替吉鸿昌走完没走完的路,确实如果是以前的冯玉祥,他还真的未必如此做事。
说到这里,或许各位看官朋友都清楚了,当时冯玉祥有没有尽力救吉鸿昌?他用了所有能用的关系,走了所有能走的路,甚至不惜自辱求情。乱世之中,个人的道义敌不过权力的铁腕。蒋介石要的不是忠臣,是听话的工具。吉鸿昌太硬,硬到不肯弯腰,那就只能被碾碎。
冯玉祥的挣扎证明一件事:哪怕在最黑暗的年代,也有人愿意为正义多走一步。这一步救不了一个人,却能照亮后来者的路。
别再说“冯玉祥没救他”。真正该被质问的,是那个为了权力不惜杀戮抗日志士的体制。吉鸿昌的血不该白流,冯玉祥的泪不该被误解,对于此,您怎么看呢?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